Skip to content

一面 技术面-01

公司前端团队有几个人,你在其中的定位是什么?目前做什么业务

例子

当面试官问到公司前端团队有几个人,你在其中的定位是什么,以及目前在做什么业务时,你可以这样回答:

  • 公司前端团队有几个人:

我们的前端团队目前有 X 个人(具体数字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包括前端工程师、UI 设计师等不同角色。

  • 你在其中的定位是什么:

在团队中,我的定位是一名前端工程师(或者其他具体职位名称),负责开发和维护公司的前端项目,参与前端架构设计和技术选型等工作。

  • 目前在做什么业务:

目前我主要负责公司前端项目的开发和优化,包括与后端工程师合作实现前后端数据交互、进行页面性能优化、修复 bug 等工作。另外,我也积极参与新业务的需求分析和技术方案设计。

TIP

通过这样的回答,你可以清晰地介绍公司前端团队的规模、你在团队中的定位以及目前从事的具体业务,展示出你的工作经验和责任范围,让面试官更好地了解你在团队中的角色和贡献。

前端运维相关的工作有接触吗?上线部署这些

当面试官问到你是否有接触过前端运维相关的工作,特别是上线部署等工作时,你可以这样回答:

  • 是否有接触前端运维相关工作:

是的,我在之前的项目经验中有接触过前端运维相关的工作。我了解前端项目的上线部署流程和常用工具,熟悉版本控制系统(如 Git)的基本操作,以及配置和管理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工具。

  • 对上线部署的了解:

在上线部署方面,我熟悉将前端代码部署到生产环境的流程,包括代码打包、静态资源优化、服务器配置等步骤。我能够配合后端团队进行接口联调和部署,确保前端项目顺利上线并保持稳定运行。

  • 实际经验或案例:

举例说明过去的项目中如何进行上线部署工作,包括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以及通过哪些工具和流程实现高效的部署和发布。

TIP

通过这样的回答,你展示了自己对前端运维工作的了解和实际经验,表明你具备处理上线部署等工作的能力,展示了自己在团队中的价值和技术能力。

node 项目怎么发布,需要打包吗

发布 Node.js 项目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代码准备:

确保你的 Node.js 项目代码已经完成并且通过了测试。同时,确保你的项目中包含了 package.json 文件,其中包含了项目的描述、依赖信息等。

  • 安装依赖:

在项目根目录下运行 npm install 命令,安装项目所需的所有依赖包。这将会生成一个 node_modules 目录,里面包含了所有的依赖包。

  • 打包构建:

如果你的项目需要进行打包构建(例如使用 Webpack、Rollup 等工具),则需要运行相应的命令来打包构建项目。通常情况下,会将项目打包成一个或多个 JavaScript 文件,以便于在服务器上运行。

  • 配置环境:

根据你的项目需求,配置好服务器的环境,包括 Node.js 运行环境、数据库连接等。

  • 部署到服务器:

将打包后的项目文件上传至服务器,可以通过 FTP、SSH 或其他方式将文件传输到服务器上的指定目录。

  • 启动应用:

在服务器上运行 node your-app.js 命令,启动 Node.js 应用程序。如果需要保持应用长期运行,可以考虑使用 PM2 等进程管理工具。

  • 监控和维护:

确保应用正常运行,同时设置日志记录、监控系统等,以便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TIP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 Node.js 项目发布流程,具体发布方法可能会根据项目需求和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

需要打包吗

通常情况下,Node.js 项目在发布到生产环境之前是不需要像前端项目那样进行打包的。Node.js 项目的代码本身就是可以直接在 Node.js 运行时环境下执行的 JavaScript 代码,因此不需要像前端项目那样将多个文件打包成一个或多个静态资源文件。

对于 Node.js 项目,主要的发布过程是确保项目代码完整、依赖包已安装,并在目标服务器上配置好 Node.js 运行环境以及相关的服务环境,然后将项目代码上传至服务器并在服务器上启动应用。

所以,在发布 Node.js 项目时,并不需要像前端项目那样进行打包构建的操作。只需确保代码的完整性和服务器的配置正确即可。

微信小程序和 uniapp 有啥不一样

微信小程序和 Uniapp 是两种不同的开发框架,它们之间有以下几点不同

  • 支持平台不同:

微信小程序只能在微信客户端上运行,而 Uniapp 支持多个平台,包括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H5、安卓 APP、iOS APP 等。

  • 开发方式不同:

微信小程序使用原生微信小程序开发语言,即 WXML 和 WXSS。而 Uniapp 则使用 Vue.js 框架进行开发,对于前端开发者来说更加友好。

  • API 接口不同:

微信小程序提供了一套独立的 API 接口来处理微信相关的业务逻辑,如登录、支付、分享等。而 Uniapp 则提供了一些跨平台的 API 接口,可以在不同平台上进行统一调用。

  • 组件库不同:

微信小程序提供了一套独立的组件库,包括基础组件、表单组件、媒体组件和第三方组件等。而 Uniapp 则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的组件库,支持跨平台使用。

  • 性能表现不同:

由于微信小程序的开发语言和 API 接口都是针对微信客户端进行优化的,相对来说在微信客户端的性能表现更佳。而 Uniapp 则是一套跨平台解决方案,需要在多个平台上兼顾性能和兼容性。

TIP

总的来说,在选择开发框架时需要考虑到项目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用最适合的开发框架。如果需要在多个平台上开发同一个应用,那么 Uniapp 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如果仅仅需要在微信客户端上进行开发,那么微信小程序则是更加稳妥的选择。

小程序有虚拟 dom 的概念吗

微信小程序并没有虚拟 DOM(Virtual DOM)的概念。虚拟 DOM 是前端框架(如 React、Vue 等)常用的一种优化技术,通过在内存中创建一个虚拟的 DOM 树结构,然后将其与实际 DOM 进行比对,从而减少 DOM 操作次数,提高页面性能。

在微信小程序中,开发者直接操作小程序提供的 WXML(WeiXin Markup Language)和 WXSS(WeiXin Style Sheets)语言进行页面布局和样式设计,并使用 JavaScript 进行业务逻辑处理。微信小程序框架会将 WXML 解析成实际的 DOM 结构,然后渲染到页面上。虽然微信小程序没有虚拟 DOM 的概念,但是它通过其他方式实现了高性能的页面渲染,保证了小程序的流畅运行。

小程序有类似虚拟 dom 的东西吗

在实际开发中,虽然微信小程序并没有显式的虚拟 DOM 概念,但它在底层的渲染机制中实际上也做了类似的优化工作。微信小程序框架会维护一个页面数据状态树(Data Tree),每当页面数据发生变化时,框架会对比新旧状态树,找出差异,并只更新发生变化的部分,而不是将整个页面重新渲染。这种类似虚拟 DOM 的优化技术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页面重绘和提高页面渲染性能。

除此之外,微信小程序框架也封装了一些数据绑定、事件系统等功能,使得开发者可以更便捷地操作页面数据和交互,这些特性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类似虚拟 DOM 的抽象。因此,虽然微信小程序没有直接暴露虚拟 DOM 的概念,但在底层的渲染优化和数据绑定方面,它确实有类似虚拟 DOM 的设计思想和实现。

TIP

总体来说,虚拟 DOM 是针对前端框架的一种优化技术,而微信小程序作为一种轻量级的小程序开发框架,其渲染机制和优化手段可能不同于传统的前端框架,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具有类似的优化效果。

小程序的响应式原理是什么?从数据层到视图层的更新的过程是怎么样?它和 vue 和 react 的区别是什么?

微信小程序实际上并没有像 Vue 那样的响应式原理。

在微信小程序中,数据和视图是通过数据绑定来关联的。当数据发生变化时,开发者需要手动调用 setData 方法来更新数据,然后框架会自动将新的数据渲染到页面上,实现视图的更新。

具体的更新过程如下:

  • 开发者在页面或组件的 JavaScript 代码中使用 this.setData 方法来更新数据。setData 方法接收一个对象作为参数,对象中是要更新的键值对。

  • 框架会将新的数据与旧的数据进行比对,找出发生变化的部分。

  • 框架会根据变化的部分,将新的数据渲染到对应的视图元素上。

需要注意的是,微信小程序的数据绑定是单向的,即只能从数据层到视图层的更新。如果需要双向绑定的效果,开发者需要手动监听用户的输入事件,并在事件处理函数中更新数据。

TIP

虽然微信小程序没有像 Vue 那样的响应式原理,但它提供了一种简单而高效的方式来管理数据和视图的关系,使开发者能够更便捷地进行开发。

跨域是什么,怎么解决跨域?在跨域的情况下会产生哪些问题

当浏览器执行跨域请求时,会受到同源策略(Same-Origin Policy)的限制。同源策略是一种安全机制,用于阻止不同源的网页之间进行恶意行为,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同源策略要求在进行跨域请求时,协议、域名和端口号必须完全一致。

解决跨域问题的具体方法如下

  • JSONP(JSON with Padding):JSONP 是一种通过动态创建一个 script 标签,将数据作为参数传递到回调函数中来实现跨域请求。由于 script 标签可以跨域引用资源,因此可以通过定义一个回调函数,服务器将数据包裹在回调函数中返回给前端。但是 JSONP 只支持 GET 请求,不支持 POST 等其他类型的请求。

  • CORS(Cross-Origin Resource Sharing):CORS 是一种基于 HTTP 头部的机制,通过在服务器端设置响应头信息来允许特定的源进行跨域请求。服务器在响应中附加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头,指定允许访问的源,可以是具体的域名或通配符(*)表示允许任意源。同时还可以设置其他头部信息,如 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和 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来控制允许的请求方法和头信息。

  • 代理:通过在服务端配置代理服务器,将前端请求转发到目标服务器上,再将结果返回给前端,从而实现跨域。前端向代理服务器发送请求,代理服务器再将请求发送到目标服务器上,获取响应后再返回给前端。这样前端与代理服务器之间是同源的。

  • iframe 跨域:可以使用 iframe 元素来加载不同源的内容。通过在主页面中使用 iframe 来加载其他域下的资源,可以绕过同源策略的限制。但需要注意的是,通过 iframe 跨域加载的内容,两者之间的通信需要额外的处理。

跨域问题可能会引发以下问题

  • Ajax 请求被浏览器拦截:如果跨域请求没有正确处理,浏览器将拦截这些请求并抛出错误,导致请求失败。

  • 安全问题:跨域请求可能导致安全问题,例如跨站脚本攻击(XSS)和跨站请求伪造(CSRF)等。因此,在进行跨域请求时,需要进行相应的安全控制,如验证来源、使用令牌等。

  • 数据泄露:若网站没有对跨域请求进行合适的安全控制,可能导致敏感信息泄露,因为其他域可能能够访问并获取到该网站的数据。因此,在跨域请求中,确保只允许访问必要的资源,并对返回的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过滤。

在跨域请求中,默认情况下,浏览器是不会携带跨域请求目标域下的 Cookie 的。这是出于安全考虑,以防止恶意网站通过跨域请求获取用户的敏感信息。

但是,可以通过设置 CORS(Cross-Origin Resource Sharing)来允许在跨域请求中携带 Cookie。在服务端接收到跨域请求时,需要在响应头中设置以下几个选项:

  •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指定允许访问的源,可以是具体的域名或通配符(*)表示允许任意源。
  •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设置为 true,表示允许浏览器携带跨域请求的 Cookie。
  • 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指定允许的请求方法,如 GET、POST 等。
  • 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指定允许的请求头信息。

同时,在前端发送跨域请求时,需要设置 withCredentials 为 true,以告知浏览器该请求可以携带 Cookie。

需要注意的是,开启跨域请求携带 Cookie 会增加安全风险,因此在设置 CORS 时应该谨慎处理,并确保只有信任的域名才能携带 Cookie 进行跨域请求。同时,目标服务器也需要明确允许接收携带 Cookie 的跨域请求。

总的来说,跨域请求是否可以携带 Cookie 取决于目标服务器是否设置了相应的 CORS 头部信息,并且前端请求中也设置了适当的选项

那要是用上 SameSite 呢

如果在跨域请求中使用 SameSite 属性,可以通过设置 Cookie 的 SameSite 属性来控制是否允许在跨域请求中携带 Cookie。SameSite 属性是为了防止 CSRF(跨站请求伪造)攻击而设计的,可以指定 Cookie 在跨域请求中是否应该被发送。

SameSite 属性有三个取值:

  • SameSite=None:表示 Cookie 在跨域请求中也会被发送,即允许在跨域请求中携带 Cookie。
  • SameSite=Strict:表示只有在同源请求中才会发送 Cookie,在跨域请求中不会发送。
  • SameSite=Lax:类似于 Strict,但会放宽一些规则,允许部分 GET 请求(如通过链接点击、预加载等)发送 Cookie。

通过设置 Cookie 的 SameSite 属性为 None,可以实现在跨域请求中携带 Cookie。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 SameSite=None 时,还需要同时设置 Secure 属性,以确保只有在 HTTPS 连接下才会发送 Cookie。

TIP

使用 SameSite 属性来控制跨域请求中的 Cookie 行为是一种比较简单和灵活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安全性。但仍然需要注意数据隐私保护和安全性问题,特别是对于敏感信息的处理要格外谨慎。

在普通的 JSONP 跨域请求中,由于 JSONP 是通过动态创建 script 标签实现跨域请求的,不涉及 XMLHttpRequest 对象,所以默认情况下是无法携带当前域下的 Cookie 的。

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服务器明确设置了响应头信息,允许在 JSONP 请求中携带 Cookie,那么就可以实现 JSONP 请求携带 Cookie。这通常需要在服务器端做相应的配置。

为了在 JSONP 请求中携带 Cookie,服务器需要设置以下两个响应头:

  •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指定允许访问的源,可以设置为请求源或*表示允许任意源。
  •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设置为 true,表示允许浏览器在跨域请求中携带 Cookie。

当服务器设置了以上两个响应头并且前端代码中请求的 URL 也符合这些条件时,JSONP 请求就可以携带 Cookie 了。

TIP

需要注意的是,允许在 JSONP 请求中携带 Cookie 会增加安全风险,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慎重考虑,并确保在安全可控的情况下进行设置。

跨域请求中,普通的 JSONP(JSON with Padding)是通过添加一个 <script> 标签来实现的,并且只能发送 GET 请求。由于 JSONP 是通过动态创建 <script> 标签来加载外部脚本,而不是通过 XMLHttpRequest 对象发送请求,所以无法在响应中设置 Cookie。

TIP

JSONP 的工作原理是在客户端创建一个回调函数,然后将这个函数名作为参数添加到请求 URL 中。服务器端接收到请求后,返回一个包含该函数调用的 JavaScript 代码。然后客户端会执行这个 JavaScript 代码,从而实现数据的传递。

如果你需要在跨域请求中设置 Cookie,可以考虑使用其他的跨域解决方案,如 CORS(Cross-Origin Resource Sharing)或代理服务器。CORS 允许在跨域请求中设置自定义的 HTTP 头部信息,包括 Cookie。代理服务器则是在服务端充当中间人,将客户端的请求转发给目标服务器,并将响应返回给客户端,这样就避免了浏览器的同源策略限制。

npm install 安装依赖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依赖的依赖,会放在哪里?如果版本不一样的话放在哪里?安装的包如果内网找不到,会去外网找吗?内网优先级最高吗

当你执行 npm install 命令时,npm 会读取项目根目录下的 package.json 文件,找到 dependencies 和 devDependencies 字段,确定需要安装的依赖包名称和版本,如下所示:当你执行 npm install 命令时,npm 会读取项目根目录下的 package.json 文件,找到 dependencies 和 devDependencies 字段,确定需要安装的依赖包名称和版本,如下所示:

js
{
  "name": "my-app",
  "version": "1.0.0",
  "dependencies": {
    "react": "^16.13.1",
    "react-dom": "^16.13.1"
  },
  "devDependencies": {
    "babel-eslint": "^10.1.0",
    "eslint": "^7.12.0"
  }
}

上面的例子中,我们需要安装 react、react-dom、babel-eslint 和 eslint 这四个依赖包。

  • 接下来,npm 会检查本地缓存(位于用户主目录下的 .npm 目录),以确定是否已经下载过这些依赖包。如果本地缓存中已经存在符合条件的依赖包,则不会重新下载,而是直接使用缓存中的包。如果没有找到符合条件的缓存包,则 npm 会从 registry.npmjs.org 或者配置的私有仓库中下载依赖包。

  • 在下载依赖包时,npm 会尝试解决依赖关系,并确保所有依赖包都得到正确安装。如果一个依赖包需要另一个依赖包来工作,则它们将被一起安装。这就是所谓的依赖的依赖关系,它们会被平铺放置在项目根目录下的 node_modules 目录中。

  • 例如,在上面的 package.json 文件中,我们需要安装 react 和 react-dom 这两个依赖包。但是,这两个包的实现依赖于一个名为 prop-types 的包,因此 prop-types 也会被下载并放置在 node_modules 目录中。

  • 如果同一个依赖被多个依赖包所依赖,npm 会尽量避免重复下载,而是将它们放置在 node_modules 的公共父级目录中,以节省空间。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react 和 react-dom 都依赖于一个名为 scheduler 的包,因此 npm 只会下载一次 scheduler 并将其放置在 node_modules 目录的公共父级目录中。

  • 如果不同的依赖包需要不同版本的同一个依赖,则 npm 会尝试安装符合所有依赖版本要求的最小版本。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babel-eslint 和 eslint 都依赖于一个名为 @babel/core 的包,但是它们需要的版本不同。npm 会下载符合两个依赖版本要求的最小版本,并将其放置在 node_modules 目录中。

STOP

比如 A 模块依赖了 moment,B 模块也依赖了 moment,npm 在 npm3 之后进行了优化,不在严格按照依赖树来进行安装,因为这个过程会浪费大量资源和时间。做法就是对这颗树进行扁平化处理。即简单说来,它会遍历所有节点,逐个将模块放在根节点下面,也就是 node_modules 的第一层。当发现有重复模块时,则将其丢弃。 比如 node_modules 下 A 模块依赖 moment@^1.0.0,B 模块依赖 moment@^1.1.0,则 ^1.1.0 为兼容版本。 而当 A 模块依赖 moment@^2.0.0,B 模块依赖 moment@^1.1.0,则依据 semver 的规则,二者不存在兼容版本。会将一个版本放在 node_modules 中,另一个仍保留在依赖树里。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依赖树原本是这样:

  • node_modules
    • moduleA
      • moment@version1
    • moduleB
      • moment@version2

假设 version1 和 version2 是兼容版本,则经过 扁平化 会成为下面的形式:

  • node_modules
    • moduleA
    • moduleB
    • moment(保留的版本为兼容版本)

假设 version1 和 version2 为非兼容版本,则后面的版本保留在依赖树中:

  • node_modules

    • moduleA
    • moment@version1
    • moduleB
      • moment@version2
  • 至于内网和外网的优先级问题,npm 会优先使用本地缓存和配置的私有仓库进行安装,以提高安装速度并减少对外网资源的依赖。只有当本地缓存和私有仓库中没有找到所需的依赖包时,npm 才会去公共仓库或配置的其他外部仓库查找。如果内网无法访问 npm 的公共仓库,则可以使用 npm 的离线模式来安装依赖包。

promise 和 setTimeout 的区别,宏任务和微任务的调度顺序是怎么样的

Promise 和 setTimeout 是 JavaScript 中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有着不同的作用和用法。

1· Promise:

  • Promise 是 JavaScript 中用于处理异步操作的一种机制。通过 Promise,我们可以更加优雅地处理异步代码,避免回调地狱(callback hell)的问题。
  • Promise 表示一个异步操作的最终完成或失败,以及其结果值。
  • Promise 有三种状态:pending(进行中)、fulfilled(已成功)和 rejected(已失败)。一旦 Promise 的状态发生变化,就会触发对应的处理程序(then 方法中的回调函数或 catch 方法中的错误处理)。
  • Promise 可以使用 then 方法和 catch 方法来注册对异步操作完成或失败时的处理逻辑,使得异步代码更加清晰和易于理解。

2· setTimeout:

  • setTimeout 是 JavaScript 中的一个函数,用于设置一个定时器,在指定的时间间隔之后执行特定的代码。
  • setTimeout 接受两个参数:要执行的代码块(通常是函数)和延迟的时间(以毫秒为单位)。
  • setTimeout 用于在指定的时间后执行一次性的操作,常用于实现延迟执行代码的需求。

TIP

因此,Promise 和 setTimeout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Promise 用于处理异步操作的状态和结果,而 setTimeout 用于设置定时器,在一定的时间后执行特定的代码。在实际开发中,它们可能会结合使用,比如在 Promise 中使用 setTimeout 来实现一些需要延迟执行的操作。

宏任务和微任务的调度顺序是怎么样的

在 JavaScript 中,宏任务(MacroTask)和微任务(MicroTask)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任务,它们具有不同的调度优先级和执行顺序。

  • 执行宏任务的过程是这样的:
  1. 从宏任务队列中取出一个任务执行。
  2. 执行完当前宏任务后,检查微任务队列是否有任务需要执行,如果有,则依次取出所有微任务并执行。
  3. 继续取出下一个宏任务,重复步骤 1 和步骤 2,直到宏任务队列和微任务队列都被清空。
  • 执行微任务的过程是这样的:
  1. 在当前宏任务执行完毕后,检查微任务队列是否有任务需要执行,如果有,则依次取出所有微任务并执行。
  2. 当前微任务队列为空后,才继续执行下一个宏任务。

可以看到,微任务的执行优先级比宏任务更高,每次执行完一个宏任务后就会检查是否有微任务需要执行,如果有则立即执行。因此,微任务的执行顺序会先于下一个宏任务的开始。而宏任务的执行顺序则按照它们被添加到宏任务队列中的顺序依次执行。

总结一下:

当前宏任务执行完毕后,先执行所有的微任务队列中的任务。 微任务队列执行完毕后,再执行下一个宏任务。

原生端和 H5 通信的方式是什么?ios 的方法也是挂在 window 下面吗

原生端(Native)和 H5(Web)之间的通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JavaScriptCore 框架:

  • 在 iOS 开发中,可以使用 JavaScriptCore 框架来实现原生端和 H5 之间的通信。JavaScriptCore 框架提供了将原生对象注入到 JavaScript 环境中,以及在原生端执行 JavaScript 代码的能力。

    2.URL Scheme:

  • URL Scheme 是一种用于应用程序之间进行通信的机制。原生端可以通过打开特定的 URL Scheme 来触发 H5 中的操作,同时也可以通过设置自定义的 URL Scheme 来接收 H5 发送过来的消息。

    3.JavaScript 注入:

  • 原生端可以通过注入 JavaScript 代码的方式来实现与 H5 页面的通信。通过执行 JavaScript 代码,可以调用 H5 中的函数或修改页面内容。

    4.WebView 提供的接口:

  • 在原生应用中,通常使用 WebView 加载 H5 页面,原生端可以通过 WebView 提供的接口与 H5 进行通信。例如,在 iOS 中可以使用 WKWebView 的 evaluateJavaScript 方法执行 JavaScript 代码。

TIP

至于提到的 iOS 的方法是否挂在 window 对象下面,这取决于您在原生端的实现方式。在网页上下文中,JavaScript 代码可以直接使用 window 对象来访问全局变量和函数。在原生端与 H5 通信时,如果将原生的方法挂载在 window 对象下,那么 H5 页面中的 JavaScript 代码可以通过 window 对象直接访问并调用这些原生方法。但是,这种方式并不是必须的,原生端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方式来进行通信,并不一定需要将方法挂载在 window 对象下。

webpack 和 vite 的区别,vite 运行时完全没有打包吗

从打包的角度来详细比较 Webpack 和 Vite:

Webpack 打包:

Webpack 是一个模块打包工具,它将项目中的各种资源(如 JavaScript、CSS、图片等)视作模块,并通过 Loader 和 Plugin 的机制对这些模块进行处理和转换,最终输出一个或多个打包后的文件。 Webpack 的优势在于可以处理各种类型的资源,并且支持各种复杂的打包配置,可以满足各种项目的构建需求。但是在打包大型项目时,由于需要分析整个项目的依赖关系,可能会导致构建速度较慢。 Vite 打包:

Vite 采用了 ES Module 的原生浏览器支持,在开发环境下并不会像 Webpack 那样进行完整的构建,而是将每个模块单独编译成一个文件,利用浏览器的原生模块加载机制来实现快速的启动和热更新。 在生产环境下,Vite 会使用 Rollup 进行真正的打包,但由于在开发阶段已经进行了拆分,因此打包的过程会更快。 Tree-shaking:

Webpack 和 Vite 都支持 Tree-shaking,即通过静态分析的方式去除未使用的代码,减小打包体积。但由于 Vite 在开发环境下利用原生 ES Module 支持,因此更容易实现有效的 Tree-shaking。 缓存优化:

Webpack 和 Vite 在打包过程中都会考虑缓存优化,避免重复打包未变动的模块。但由于 Vite 在开发环境下能够做到按需编译和模块级别的缓存,因此在重新启动、热更新等方面可能会有更好的表现。 总的来说,Vite 在打包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开发环境下的快速启动和热更新,以及更高效的 Tree-shaking 和缓存优化;而 Webpack 则更适用于复杂项目的打包需求和更灵活的配置方式。开发者可以根据项目规模和性能需求选择合适的打包工具。

vite 运行时完全没有打包吗

在开发环境下,Vite 确实不会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打包操作。相反,Vite 采用了一种即时编译的方式,它会将每个模块单独编译成一个文件,并通过浏览器的原生模块加载机制来实现快速的启动和热更新。

因此,在开发环境下,Vite 不会执行完整的打包过程,而是根据需要即时编译和加载模块,以加快开发过程。这种即时编译的方式使得 Vite 在开发阶段可以提供非常快速的启动和热更新,节省了重新构建整个项目的时间。

在这种模式下,Vite 会根据需要处理文件并进行转换,但并不会将所有文件打包成一个或多个 bundle。这种设计使得开发者可以更快地进行开发和调试,同时也更容易定位和解决问题。

因此,在开发环境下,Vite 确实不会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打包,而是采用即时编译的方式来提供更快的开发体验。

webpack 中,module,chunk 和 bundle 的区别是什么?

在 Webpack 中,module、chunk 和 bundle 是三个重要的概念。

  1. Module Module(模块)是 Webpack 处理的基本单位,可以是一个 JavaScript 文件,也可以是一张图片、一段 CSS 代码等其他文件。在 Webpack 里,每一个模块都被打包成一个 JavaScript 对象。模块可以通过 import 或 require 语句引入。

  2. Chunk Chunk(代码块)是由 Webpack 在代码中动态生成的。它是将一组相关的模块合并到一起的结果,通常由多个 Module 组成。Webpack 在构建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策略将模块划分为不同的 Chunk。例如,可以通过配置 entry 来指定入口文件,Webpack 会将入口文件及其依赖的所有模块打包成一个 Chunk。

  3. Bundle Bundle(打包文件)是由 Webpack 在构建过程中生成的最终输出文件。它是由多个 Chunk 组合而成的。每个 Bundle 包含了一部分代码和资源,可以直接在浏览器中执行。

简单来说,Module 是 Webpack 处理的最小单位,Chunk 是由多个 Module 组成的块,Bundle 是由多个 Chunk 组成的最终打包文件。Module 对应代码中的模块,Chunk 对应代码中的块,Bundle 对应代码中的文件。

TIP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 Webpack 的设计目标是将所有代码打包成一个或多个 Bundle,在构建过程中会对模块进行优化和处理,例如将相同的代码抽取成公共模块(Common Chunk),使用 Tree Shaking 技术移除未使用的代码等,以提高代码的性能和优化用户体验。

浏览器加载 chunk 文件的时候,是以什么形式加载进来的。比如路由懒加载的时候,是怎么找到服务器对应的 js,怎么下载,怎么运行起来

浏览器加载 Webpack 打包生成的 Chunk 文件时,通常是通过 <script> 标签来引入的。Webpack 在打包过程中会生成对应的 JavaScript 文件,每个 Chunk 对应一个 JavaScript 文件,这些文件会被插入到 HTML 页面中的 <script> 标签中,以便浏览器能够加载和执行这些文件。

当浏览器解析到 <script> 标签时,会立即下载并执行其中的 JavaScript 代码,从而实现对应 Chunk 中的模块的加载和执行。通过这种方式,浏览器可以逐步加载和执行各个 Chunk,实现整个应用的运行。

另外,在一些情况下,Webpack 还可以使用动态 import(即按需加载)的方式来加载 Chunk。通过动态 import,可以在需要时异步加载特定的 Chunk,而不是一次性加载所有 Chunk,从而实现更高效的页面加载和性能优化。

路由懒加载的时候,是怎么找到服务器对应的 js,怎么下载,怎么运行起来

当使用 Vue Router 进行路由懒加载时,它内部会利用 Webpack 的代码分割功能将懒加载的组件打包成独立的 Chunk 文件。Vue Router 通过以下步骤找到对应的 Chunk 文件:

1.配置路由:在 Vue Router 的路由配置中,通过 import() 函数动态导入懒加载的组件,并将其定义为对应的路由。

js
const router = new VueRouter({
    routes: [
        {
            path: "/foo",
            component: () => import("./Foo.vue"),
        },
        // ...
    ],
});

2.Webpack 打包:在构建过程中,Webpack 会解析路由配置文件,并识别到需要进行代码分割的懒加载组件。然后,Webpack 会将这些组件打包成独立的 Chunk 文件。 Webpack 将每个 Chunk 文件命名为一个唯一的哈希值,例如 0.js、1.js 等。同时,Webpack 会生成一个用于映射模块与 Chunk 文件之间关系的 manifest 文件。

3.路由导航:当用户访问懒加载的路由时,Vue Router 在路由跳转前会检查是否已经加载了对应的 Chunk 文件。如果没有加载,Vue Router 会发送异步请求到服务器获取对应的 Chunk 文件。

4.服务器响应: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会根据请求的 URL(通常是 Chunk 文件的路径)找到对应的文件,并将该文件作为响应返回给浏览器。

5.浏览器下载和执行:浏览器接收到服务器响应后,会开始下载对应的 Chunk 文件。下载完成后,浏览器会立即执行这个文件中的 JavaScript 代码。

6.组件渲染:执行 Chunk 文件中的代码后,懒加载的组件会被初始化并渲染到页面上,完成对应路由的加载和展示。

总结起来,Vue Router 在路由跳转时会检查是否需要加载懒加载组件的 Chunk 文件,如果没有加载,则向服务器发起请求获取对应的文件。服务器根据请求的 URL 找到对应的 Chunk 文件并返回给浏览器,浏览器下载并执行该文件,最终渲染懒加载组件。这样就实现了按需加载路由组件,提高了页面加载速度和性能

代码在线编辑,预览是怎么做的?你编辑的 vue 的文件,但是在 iframe 预览运行的是 js。这整个打包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编辑的内容是怎么同步给到 iframe 的